「男人情緒苦悶 打碎家兩敗俱傷」
根據內政部的統計,民國一百○一年我國有11萬5218件家暴案,八成加害人是男性,家暴案中有53%是夫妻、情侶或同居人之間的親密暴力,男性加害人佔九成之多。男性壓抑情緒、以喝酒抒發,以及對兩性差異的不適應,都是男性對枕邊人訴諸暴力解決的原因。伴侶間了解彼此的差異、學會用適當的方法排解情緒,才有助於和另一半溝通。
白領上班族鄭先生的前妻個性相當有主見,婆婆從兩人結婚前就對她很有意見,婚後婆媳摩擦更多。鄭先生對家中大小事都順著太太,惟有和媽媽有關的事情難以讓步,妻子認為丈夫沒有給她安全感,鄭先生覺得財產以後也會留給子女,於是將房子過戶給太太,但也認為太太不了解他在工作和經濟上的壓力。紛爭越演越烈,鄭先生開始精神外遇,簽了更多妻子開的切結書,開始家暴、酒後毆打太太和小孩。妻子告家暴導致鄭先生上法庭,小孩為此鬧自殺,兩人離婚後又為孩子的探視權再度上演肢體衝突。
諮商心理師指出:『很多男性他對家的重要性跟孩子的重要性是非常在乎的,尤其是這些施暴者,其實他們沒有一個人想把自己的家打碎,但是他也無能為力,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辦去處理、面對這麼難的困難跟衝突,尤其當他變成施暴者、有家暴令的時候,大部分都會跟他的孩子分開,對他來說,分開跟他整個家都已經破滅的壓力跟衝突,是很大的失落感。』
諮商心理師也說,「男主外、女主內」是過去社會的傳統觀念,即便女性的自我認知也有同樣的觀念,現代社會的家庭親密關係已經不同以往,現代女性對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也有不同的體認,夫妻之間如果沒有意識彼此在家庭中對這些觀念的差異,沒有試著溝通,很容易引發衝突。
鄭先生的例子是都會地區一般小家庭發生家暴的典型,兩人要如何溝通也需要很多技巧。在專家眼中,男性的表達能力不如女性,兩人溝通的方式和速度出現落差,久而久之變成一道鴻溝,讓衝突惡性循環。
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教育輔導組組長:『確實,我們也有看到性別的差異,像女性口語表達的能力比較好,所以她可能有很多想要跟先生溝通的,她都是用口語說的方式。可是男生呢,他們可能口語表達的能力沒有像女性這麼好,她先生一直覺得好像不太會表達,所以每次在這個互動的過程當中都覺得好像講不過太太,所以他就壓抑,就認為都是我太太的問題、都講不過她,所以問題還是回到他沒有辦法好好把他自己要的東西說出來。太太的問題是什麼?太太可能也沒有想到說男性是比較不會表達的,所以我們要慢一點、要等他、給他一些時間好好地來講。兩個人的速度對不上的時候,衝突就很容易引發』
先生酒後毆打家人釀出人命在社會新聞中屢見不鮮,雖然不是所有喝完酒的人都會打人,但是看過許多家暴案例的專家都指證,一忍再忍、不斷壓抑內心,用喝酒抒發情緒是家暴案件加害人常見的行為模式。趙曉娟說,有些男性可能有表達情緒的困難,喝酒後感覺輕鬆反而讓情緒失控,喝酒和暴力因此產生高度連結,而且有的家暴案發生的不是肢體暴力,還有言語和精神暴力。
許先生和許太太兩人的父親都是毆打妻子的慣犯,許先生的兒子看不慣他酒後打媽媽,揚言找黑道「做掉」他,才能讓家中安寧,許太太隱忍二十幾年,終於告了家暴。
諮商心理師:『都是用喝酒來發洩他們的情緒還有壓抑,他們都是忍、忍、忍、忍、忍,那不是單一選項,通常這都是並存的。他們的早年經驗都是目睹兒也是受虐兒,包括他的太太也是,所以他們覺得好像這樣的處理方式是理所當然。但是對太太來說,她也覺得理所當然,但是她會覺得很恐懼、很害怕,生命會受威脅,所以才去告家暴。』
爸爸打媽媽的場景在家中不斷重演,成為小孩最壞的榜樣,孩子日後成為施暴者的可能性相對較高。目睹家暴的兒童沒有在大人的紛爭中得到正面學習經驗,在自己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不知如何解決,家暴案中有不少例子是家暴目睹兒長大後複製上一代的模式,造成暴力在家中代代相傳。
諮商心理師:『我們的經驗裡面,我覺得這些人其實他們也有他們無奈的地方,那些無奈是,因為他們其實也不想這樣,但是他們沒有其他的方法跟策略來改變他們的思考跟行為。』
現在的家暴保護令可以命令施暴者接受「處遇計畫」,要求參加「認知輔導教育」、戒酒或戒毒的戒癮治療,以及心理輔導。內政部家防會執行秘書表示,男性面臨的壓力很多,內政部有免付費的0800-013-999男性關懷專線,多數來電的男性詢問婚姻問題、離婚的法律諮詢,也有剛離婚、帶著小孩的單親爸爸詢問親子教養問題,執行秘書歡迎男性朋友多加利用,減少家庭暴力和不幸。
|